举债120亿也要收购沃尔沃的吉利,如今15年过去,到底赚了多少

Connor HTX交易所 2025-04-21 31 0

2010年,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做出了一个惊讶全球汽车行业的决定——倾尽所有、举债120亿人民币,收购美国福特旗下的沃尔沃轿车公司。这一“蛇吞象”之举,在当时饱受质疑,被外界视为一场疯狂的豪赌。如今,15年过去了,吉利当初的这一决策成果如何?是赔得血本无归,还是赚得盆满钵满?答案揭晓,吉利不仅成功逆袭,还创造了中国汽车行业跨国并购的经典案例。

举债120亿也要收购沃尔沃的吉利,如今15年过去,到底赚了多少

沃尔沃汽车公司全球董事长李书福(资料图)

1990年,美国福特公司收购沃尔沃,本期望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和技术优势在豪华车市场大展宏图。然而,事与愿违,沃尔沃的业绩一路下滑。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时,沃尔沃陷入巨额亏损,汽车销量从被收购前的50万辆锐减至37万辆,10年间累计亏损超过50亿美元。福特多次尝试拯救均以失败告终,沃尔沃成了福特手中急于甩掉的“烫手山芋”。

此时的吉利,虽然在国内汽车市场崭露头角,但与沃尔沃相比,仍显得十分弱小。2009年,吉利年净利润仅11.8亿人民币,却要拿出近67年净利润总和的120亿人民币(约18亿美元)去收购沃尔沃,这一决策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冒险。李书福深知其中的风险,但他更看到了沃尔沃背后隐藏的巨大价值。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,汽车工业迎来发展机遇,吉利急需提升自身能力,而沃尔沃的技术、品牌和研发体系,正是吉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。李书福坚信,不能因为福特搞不好,就认定吉利也搞不好。

收购沃尔沃所需的18亿美元,对当时的吉利来说是天文数字。为了筹集资金,李书福四处奔走,从大庆到浙江、上海的嘉定,尝试了各种借贷渠道,甚至还向民间借贷。在国内借贷渠道有限的情况下,吉利甚至向福特公司借了2亿美元。最终,通过多方努力,吉利成功筹措到资金,于2010年3月签署收购协议,并在8月2日完成交割,正式将沃尔沃纳入麾下。

举债120亿也要收购沃尔沃的吉利,如今15年过去,到底赚了多少

展开全文

沃尔沃汽车公司全球董事长李书福(资料图)

收购完成后,吉利并没有急于求成,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明智的决策,助力沃尔沃实现品牌复兴,同时也推动自身发展。保持沃尔沃品牌独立性是关键一步。沃尔沃保留原班科研人马,总部依旧设在瑞典,高端定位不变。吉利通过领克、极星等子品牌,进一步强化沃尔沃的高端形象,吸引高端消费者。例如,领克品牌借助沃尔沃的技术和品质背书,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,成为年轻消费者喜爱的品牌。

平台共享和技术协同是双方发展的重要驱动力。吉利与沃尔沃共同开发CMA(紧凑型模块化架构)和SPA(可扩展平台架构),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,实现技术共享。CMA架构的诞生,让吉利汽车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跨越,支持领克、星越L等多款车型,零件通用率高达78%,生产效率大幅提升。此外,双方共建欧洲研发中心(CEVT),汇聚2000多名顶尖工程师,共同孵化出先进的汽车架构,推动了技术创新。

资金投入为沃尔沃的复兴提供了有力保障。吉利通过资金注入和提供融资平台,帮助沃尔沃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。2021年,沃尔沃成功在斯德哥尔摩上市,市值超过200亿美元,较收购时增长了10倍,为其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15年来,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果显著。从财务数据来看,沃尔沃的市值大幅增长。截至2025年,沃尔沃在斯德哥尔摩上市后的市值达180亿美元,吉利持股价值增长了9倍。若仅按收购价18亿美元计算,沃尔沃如今已实现10倍增值。沃尔沃的全球销量也稳步提升,2024年全球销量突破70万辆,中国市场贡献超15万辆,运营收益连续多年创新高。

举债120亿也要收购沃尔沃的吉利,如今15年过去,到底赚了多少

沃尔沃(资料图)

吉利自身也实现了质的飞跃。2009年,吉利年销量仅32.7万辆;到2019年,销量增长至136.2万辆,增长率达316.5%,连续3年突破百万销售关口,净利润近10年增长约10倍。借助沃尔沃的技术,吉利从“低端品牌”跃升为“全球品牌竞争者”,多次夺得自主品牌销量第一的桂冠,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显著提升。

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,不仅对自身发展意义重大,也为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。它打破了国外对中国企业经营豪华品牌的质疑,证明中国企业有能力整合和运营国际知名品牌。在全球化进程中,吉利通过与沃尔沃的协同合作,积累了丰富的跨国管理、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经验,为其他中国车企“走出去”树立了榜样。

吉利收购沃尔沃这15年,是不断探索、创新和发展的15年。从当初的不被看好,到如今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,吉利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战略眼光和决策智慧。未来,随着汽车行业向智能化、电动化方向加速转型,吉利和沃尔沃有望继续携手共进,创造更多辉煌,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。

评论